【董仲舒在三问的对策之后,就被武帝派到了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

刘非这个人是武帝的哥哥,这人粗暴、蛮横,当时民间对他的评价不是王族,而是一介武夫。

刘非这个人虽然脑子里面装满了肌肉,但是因为董仲舒当时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堂,声望都很高,是举国知名的大儒,所以刘非对董仲舒非常尊重。

而且刘非还常常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

这里咱们就要说一句了。

刘非这人是真没脑子。这种事情你想一想就行了,怎么能真的说出来呢?

人家管仲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

那是春秋战国华夏大地四分五裂的时候。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想干什么?

难不成你希望董仲舒象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辅助自己,去成为霸主,篡夺中央的权力?

刘非蠢,但董仲舒可不蠢。

而且他自己也有话说啊,董仲舒表示自己是主张“春秋大一统“的。

意思就是他不想让天下变回春秋战国的那个时期的样子。

因此,对于刘非的招揽,董仲舒借古喻今进行了规劝,表示自己是“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意思就是:(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这类的人。

董仲舒是学儒家呢,他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让社会风气大变,他认为这才是仁的最高境界!

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于提到五霸,因为五霸是先行欺诈后行仁义。只是耍手段而已,不足以被真正有道义的人提及。”

董仲舒用这段话来暗示刘非你个蠢货不要有称霸的心思。

只是可惜,刘非终究不是一个聪明人。

董仲舒在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涝之类的活动,有没有效果咱也不知道,但是从董仲舒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汉武帝那个时期的人们都迷信的紧。

当然,董仲舒这个家伙也不是一直这么顺风顺水的。

公元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坚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的事实表示这是上天的警示,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

结果奏章还没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到了这个奏章,因为嫉妒董仲舒的才华,主父偃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

武帝看后大怒,决定将董仲舒斩首。

之后怜其才,又下诏赦免,但江都王相却被罢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从事教学活动,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发现没有,在这件事里面汉武帝完成了两个目标。

第一个,敲打董仲舒。

董仲舒为什么要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坚持给他上这个奏章?他自己也有私心的。

只不过汉武帝觉得这货暂时可以压一下他的心性,有才华是有才华,但是揣测皇帝的心思而为自己谋利这肯定让武帝很不高兴。

因此武帝借着这事儿把董仲舒敲打了一番。

第二件事,把董仲舒从江都撤回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