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天的巡查,朱绪发现,虽然自己早早的发役令,可这个进度离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
他坐在衙门的办公房里,要是有工部的人在或许会提高办事效率,至少不会盲干。
可他出身门户寒微,哪有人脉结交这等人物。工部的大佬们,谁会看上一个下县修筑河道之事,除非特殊情况,得到圣上的批准调令。
正在他抓瞎的时候,衙役在门外报道:“大人,门外有卖卤味的后生急着见您。”
朱绪的思绪猛一被打断,他有些懵,哪个卖卤味的,自己认识这号人吗?
衙役一看,赶紧提醒:“大人,您今儿中午还吃了人家的菜呢。”
这么快就把人忘了,有些不地道。
朱绪经此提醒,一下想到了李小苗,赶忙应声:“噢,快请进来。”
觉得在书房这种地方,不太合适见只见过一次的外人。“算了,把他引到大堂。”
李大路急赶慢赶,人倒是进了城,但是若想赶在城门关闭前出城,怕是不可能。
一见朱县令,他把身上带的纸张递过去。“大人,这是小妹让我紧急带给您的。”
他看不懂这纸上画的有什么用,但是朱绪懂啊。“哈哈哈哈,真是天助我朱绪也。”
自己正愁的不知道该拜哪路神仙好呢,赶巧瞌睡来了,就有人给送枕头。
“不错,这样的话能省去不少人力,周水村河道泥沙较多,采用这个办法会轻便不少。”
“来人,把李小哥带去后院休息。”
“是”。
衙役带着满脑问号的李大路走了。
第二日,除了李小宝上学堂,一家都去了周水村,当然还带上了不少的白面。李大飞力气大,李小苗让他专门负责和面和揉面,张氏负责烙饼,她负责填火,李大路负责洗菜做菜。
有了李小苗给的思路,昨晚朱县令忍不住把县丞叫来,两人聊到很晚才睡下,在原来的基础上加设了一个可移动的闸门。
今儿一早又由陈县尉骑马,又精神抖擞的跑去周水村。李大路就被陈县尉一把抓上了马背,一路疾驰,可苦了他,差点把早饭颠出来。
换了思路,那么活计也得有所变化。正巧民夫们也怨声载道,天虽热,但是也架不住整日与这些泥水为伍。一见昨儿的官又来了,瞬间觉得皮紧,不敢再有怨言。
朱县令下令所有人不再下河,而是去附近的山上砍伐树木,寻找大石块从山上运下来。
一部分人把砍来的藤蔓编成草绳,一部分人把木头锯成约莫2米长的段,再把这些木段以5个为一组,做了10组,绑在一起,约有1米的高度。
还要做个几百斤重,高数米的木质闸门,用以抵挡因为水位抬高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不用整日的待在水里作业,民夫们的心情瞬间不一样了,干起活来也有了积极性,嘴馋了还能摘些山上的果子过过嘴瘾。
当然这些小动作,要逃过监督他们的衙役,如若不然,少不得要吃一顿竹条小炒肉。
也不知是不是吃了张氏烙饼的缘故,民夫们吃饱有力气了,活干的好,干的还快。
终于,可移动的闸板浮桥应运而生,锚是用木头和石块紧紧固定。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