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的国会演讲中,我曾认为,主张我们武装中立的权利、在面对非法干涉时使用海洋的权利,以及保护我们的人民免受非法暴力侵害的权利,已经足够了。”
1914年4月9日。
在美国参议院对是否向法国及其盟国宣战的投票前,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鼓励支持战争的演讲。
“然而,如今保持中立已在现实上变得不可能。中立不再足够有效,我们如今唯一的选择,便是不选择屈服,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最神圣的权利,不被无视、不被侵犯而战斗。因为我们如今所面对的错误,并非寻常之错,而是试图摧毁人类生存根基的罪恶。”
“说得对!”
“出征欧洲!”
议会四处传来欢呼与附和的声音。
当然,也有一些人皱起眉头,对此报以嘘声。
他们之中,包括曾在早期与威尔逊合作,但在大战爆发后与威尔逊屡屡对立的美国进步时代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公认的参议院五大杰出议员之一的罗伯特·M·拉福莱特。他与一小部分议员坚持反战立场。
“......因此,我向国会建议,宣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的行为与方针,实际上已构成对美国政府和人民的战争,并正式接受这种被强加的敌对立场,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不仅要使国家进入更为彻底的防御状态,还应动用一切力量与资源,迫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其盟国投降,终结这场战争。”
然而,面对那些带着敌意的目光,威尔逊依旧以沉稳的语调继续演讲。
“我们无意征服或统治,我们不要求赔偿,也不寻求对我们所必须承担的牺牲进行物质补偿。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扞卫者,唯有当这些权利能足够安全地保障国家的信仰与自由,我们才会感到满足!”
啪啪啪!!
当威尔逊结束演讲,掌声顿时充满整个参议院。
在总统退下演讲台后,拉福莱特随即登台,发表了一篇长篇演讲,呼吁反对参战。但除了少数议员外,几乎无人认真倾听。
随后,参议院对宣战案进行了投票,结果公布:
赞成82票,反对6票,弃权8票。
战争支持率压倒性胜出。
两天后的4月11日,众议院的投票结果如出一辙:
赞成373票,反对50票,弃权8票。
同样,赞成占据绝对多数。
参众两院皆同意对同盟国宣战,计票结束后,众议院议长詹姆斯·博查普·克拉克(James Beauchamp Clark)在宣战决议案上签字。
9小时后,副总统托马斯·赖利·马歇尔(Thomas Riley Marshall)也签署了决议案。
而在不到一个小时后,伍德罗·威尔逊于4月11日1时11分,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这份决议上。
美国正式对法国及其盟国,意大利、奥斯曼帝国和俄国临时政府宣战。
......
“战争!战争来了!”
“愿上帝保佑美利坚!”
“国家需要我们!”
收音机里传来战争宣言的消息,美国人兴奋地欢呼着。
如果欧洲的年轻人看到这一幕,他们大概会露出怅然的表情。他们当初也曾为战争欢呼,如今却深陷地狱,但这一切已无可挽回。
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再加上欧洲与美国相隔遥远,战争的惨状并未真正传到美国民众耳中。
况且,美国人从报纸和广播中听到的消息,无非是德国的胜利、俄罗斯和法国的溃败,接着德国再胜,而英国则屡次犯错。
在他们看来,同盟国不过是一群屡战屡败的蠢货,而美国则是那个将在最后关头登场、终结一切的英雄。
......
“快放开我!”
“这家伙肯定是个间谍,证据一定藏在这里,给我仔细搜!”
“间谍?别开玩笑了!我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你们无权这样对我!”
但光明的另一侧,总有阴影。与那些沉浸在战争狂热中的美国年轻人不同,一些一夜之间变成“敌国人士”的法国裔美国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根本无法感受到任何喜悦。
宣战之后,威尔逊政府迅速出台了《间谍法》和《保安法》,将任何帮助敌国或批评美国参战的行为定为犯罪,并严格限制公民自由。
所有年满14岁的法国裔、意大利裔和俄罗斯裔公民都被登记为“外国人”,如果他们违反规定,就会被押往犹他州和乔治亚州的拘留营。
美国人最为珍视的价值观是自由,而威尔逊政府也曾宣称参战是为了自由。但如今看来,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不过,当下美国最重要的目标是赢得战争,至于阻碍胜利的人?他们不过是一群叛徒罢了。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亦是如此。
......
“为什么法国要欺负善良的美国?我讨厌法国!”
“谢谢你的精彩发言,弗兰克!来,下一位!”
战争不仅改变了民众的生活,就连原本播放着轻松音乐和广播剧的电台节目也发生了巨变。
如今,美国各地的“摩根广播”(JP摩根公司因销售广播设备而得名)每天都在播送战争宣传。而其中最受欢迎的节目,莫过于“四分钟演讲者”(Four Minute Men)。
这一节目由威尔逊总统设立的公共信息委员会主席乔治·克里尔(George Creel)策划,旨在通过全国征集演讲者,让他们围绕官方指定的主题发表四分钟演讲,本质上就是一场全国范围的战争宣传演讲比赛。
节目的目标,是让公众主动投身于战争宣传,并激发他们对反战者的仇恨。
因此演讲的内容大多是在颂扬威尔逊总统的英明领导,赞美协约国,同时痛斥法国及其盟友。
自然,法国裔、意大利裔等敌国出身的人毫无演讲机会,而痛恨英国的爱尔兰裔,以及来自丹麦、瑞典等中立国的人,同样无缘登台。
......
【《普恩加莱:法国的野兽》大受欢迎!】
【查理·卓别林的《扛枪的一天》掀起观影热潮!】
电影业和演员们也在公共信息委员会的指挥下,积极投身于战时宣传。
抨击法国、歌颂美国的影片源源不断地上映,而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等好莱坞明星,则被动员起来为战争宣传和战债销售站台。
整个美国,在短短数日内便陷入了战争狂热之中。
但战争的狂热,往往伴随着鲜血与暴力。
......
“那边有法国佬!”
“揍他们!”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