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志愿者满脸堆笑地走到小周面前,热情地说:“小周啊,你做事我们最放心了,这卫生死角可得清理干净呀,不然影响整个活动的形象呢,辛苦你啦!”

小周听了,虽然心里觉得这活确实挺累的,那卫生死角的角落里堆满了杂物,有废弃的纸盒、破掉的椅子,还有各种脏兮兮的垃圾,灰尘厚厚的一层,就像给那些杂物披上了一层灰色的外衣,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让人忍不住想要捂住鼻子。

但想着都是为了社区活动能顺利举办,自己多辛苦一点也没什么,也就没说什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便默默地拿起扫帚、拖把和各种清洁工具,转身朝着那卫生死角处走去。

他来到那卫生死角,先挽起了袖子,然后开始耐心地清理起来。他弯下腰,把那些杂物一件件搬出来,有些重物还挺沉的,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挪动,累得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后背的衣服也很快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可他也顾不上擦一擦。

清理完杂物后,他又仔细地清扫灰尘,那扫帚扬起的灰尘在阳光的照射下飞舞着,他被呛得咳嗽了几声,但还是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继续认真地清扫着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处污渍。

活动当天,小周更是忙前忙后,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样。他早早地就来到了活动现场,帮忙引导居民入场,站在入口处,脸上始终带着热情的微笑,亲切地给每一位前来的居民指引方向,解答他们的疑问,遇到老人或者小孩,还会主动上前搀扶一把,确保他们安全入场。

随着活动的进行,现场的人越来越多,变得热闹非凡,小周又赶忙去帮忙维持现场秩序,在人群密集的表演区周围,他时刻留意着情况,扯着嗓子大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不要拥挤,声音都喊得有些沙哑了,可他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刻也不敢松懈。

可那些把脏活累活推给他的志愿者,却在一旁偷懒聊天,他们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在椅子上,有说有笑的,偶尔才象征性地做一点轻松的活儿,比如帮忙递递矿泉水之类的,还一边聊着天,一边看着小周忙碌的身影偷笑,仿佛小周的辛苦付出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趣事。

等文化节结束后,社区要评选优秀志愿者,大家都觉得小周这段时间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肯定能评上,毕竟他在活动中干的活儿可不少,而且都是实实在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出了力的。

可那几个偷懒的志愿者却在背后说小周的坏话,他们凑在一起,压低声音,阴阳怪气地说:“小周虽然做的事多,但都是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不像我们在活动中还负责了一些重要环节呢,比如联系表演嘉宾、调试音响设备之类的,那可都是关乎活动成败的关键事儿呀。”

言下之意就是小周做的贡献没他们大,他们才更应该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最后,小周竟然没评上优秀志愿者,当结果公布的那一刻,他心里别提多委屈了。他站在人群后,看着那些被评为优秀志愿者的人满脸笑容地走上台去领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自己辛辛苦苦付出这么多,累得腰酸背痛、嗓子沙哑,却被人这样贬低,感觉特别不值。他默默地转身离开了现场,那落寞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孤单。

从那以后,类似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只要社区有什么费力不讨好的活儿,那些人总会找各种理由推给小周。

有一回,社区要给孤寡老人送生活物资,那些老人住的地方大多比较偏僻,楼道又窄又暗,还得爬好几层楼梯,小周扛着沉甸甸的米面粮油,一趟又一趟地往返,累得气喘吁吁,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

还有一次,社区花园需要重新翻土种花,正值炎炎夏日,小周顶着大太阳,在花园里一蹲就是半天,手上磨出了水泡,后背也被晒得通红,可那些爱偷懒的人却借口有事躲开了。

而小周因为一贯的善良和不懂拒绝,总是默默承受着。时间长了,他自己参与志愿者活动原本是想收获快乐、提升自我价值、结交更多朋友的初衷,都被消磨殆尽了。

每次接到新的任务,他心里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热情,而是多了几分无奈和抵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有时候都不想再参加志愿者活动了,可又觉得那样好像违背了自己善良的本心,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他常常在夜里辗转反侧,想着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傻了,为什么总是不懂得为自己考虑一下呢。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着名诗人顾城,他极具才情,用独特的文字为世人勾勒出一个个奇幻美妙的世界,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更是广为流传。

顾城生性敏感、善良,在生活中他总是试图去迎合身边人的期待,想要做一个大家眼中“好”的形象。

他远离喧嚣的都市,去往异国他乡的小岛生活,在那里,他和妻子孩子过着看似与世无争的日子。

每天清晨,他会早早地起床,去打理那小小的菜园,他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给蔬菜瓜果浇水、除草,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心里满是期待,仿佛这些植物就是他在这小岛上的亲密伙伴。

闲暇时,他会坐在海边,听着海浪轻柔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海风拂过脸颊,他静静地构思着自己的诗作,希望能用美好的文字记录下这份宁静与美好。

然而,他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周围邻居偶尔对他生活方式的一些议论,都会让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和自我怀疑之中。

比如有邻居觉得他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世界里,对现实生活有些疏离,他听到后便会反复琢磨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变得更“接地气”些。

在人际关系上,他总是害怕与人产生矛盾,哪怕心里有不同意见,也从不轻易表达出来,只是默默地迎合着别人。

有一次,邻居们提议一起举办一场岛上的聚会,大家各展才艺,热热闹闹地聚一聚。

顾城其实心里更想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看书写作,但又怕拒绝会让大家不高兴,于是便答应了下来。

聚会上,他硬着头皮参与各种活动,可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结束后自己也觉得疲惫不堪,却又觉得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合群。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有时候他明明更倾向于一种简单随性的创作节奏,但为了符合别人眼中那种“诗人该有的浪漫生活”的印象,他强迫自己去营造一些看似高雅却并非真心喜爱的场景,比如举办一些诗歌朗诵会,邀请很多并不熟悉的人来参加。会前他要忙着布置场地,准备茶点,会中还得时刻保持热情去和大家交流,可自己在过程中却觉得十分疲惫和别扭,那些原本属于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也在这样的迎合中被一点点磨灭了。

最终,内心深处越发矛盾纠结的他,在这种迷失自我的漩涡中,酿成了悲剧,令人惋惜不已,也让后人在感叹他才华的同时,不禁深思过度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带来的沉重代价。

还有“喜剧之王”卓别林,他以独特的表演风格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欢乐,塑造的经典角色深入人心。

然而,卓别林在早期的演艺生涯中,过于想要满足观众的喜好以及行业内一些人的要求,不断去塑造别人认为“好”的喜剧形象,甚至一度偏离了自己原本的创作理念。

那时候,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在作品中加入了很多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搞怪的表情,他常常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设计那些能引发哄堂大笑的动作桥段。

比如,为了让一个摔倒的动作看起来更滑稽可笑,他反复练习不同的摔倒姿势,一次次地摔倒在地,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只为找到那个能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的最佳效果。虽然观众们在电影院里笑得合不拢嘴,可卓别林自己心里却并不畅快。

他原本希望通过喜剧去展现生活中的真实一面,用幽默来揭示人性的某些特点,可那些强行加入的元素,让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变得有些肤浅和低俗了。

每次创作时,他都要考虑这个情节会不会让观众觉得不够好笑,那个桥段是不是符合当下流行的喜剧模式,创作的自由被各种外在的期待束缚着,完全失去了自己创作时的自由和畅快。

有一回,他构思了一个带有深刻社会寓意的喜剧情节,想要通过幽默的方式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但投资方觉得这个情节太严肃,不够搞笑,可能不会受观众欢迎,建议他改掉。

卓别林虽然心里很不舍,但考虑到影片的投资和票房,最终还是无奈地听从了建议,把那个情节换成了一个纯粹博眼球的搞笑桥段。

看着修改后的剧本,他心里满是失落,觉得自己的作品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灵魂。

他陷入了一种创作的迷茫之中,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向,作品也渐渐失去了曾经的深度和韵味,就像失去了光泽的珍珠一样,虽然外表还是喜剧的模样,可内在的价值却大打折扣。

好在后来,卓别林及时醒悟,开始回归自我,坚持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创作,不再过分在意外界的看法和要求。

他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融入到喜剧之中,哪怕有时候这样的作品可能不会立刻获得大众的热烈追捧,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在这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上。

也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又为世界贡献出了更多极具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让观众们在欢笑之余,也能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领略到喜剧的深层魅力。

再看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他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关于人性、道德、社会等诸多深刻的问题,创作了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的文学巨着。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本可以安享荣华富贵,过着令许多人羡慕的舒适生活。但他心怀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秉持着善良和博爱的精神,想要为改善社会现状、帮助穷苦大众做很多事。

起初,他只是偶尔拿出一些钱财去接济附近的穷苦百姓,看到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听到他们真诚的道谢声,他心里觉得很满足,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他还会亲自去看望那些生病的穷人,给他们带去药品和温暖的问候,坐在简陋的屋子里,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苦难,眼中满是怜悯。

可随着时间推移,他这种善良和想要“做好人”的想法逐渐变得有些极端。他开始大规模地变卖自己的田产和家产,把换来的钱财几乎都分给了穷人,甚至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

他的妻子看着家里的财产一点点变少,心里十分担忧,毕竟一大家子人也需要生活开销,孩子们的教育、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离不开钱呀。

妻子多次和他哭诉,劝他要为家庭考虑一下,可托尔斯泰却觉得妻子太过于看重物质,不理解他的高尚情怀,为此和家人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吵。

在贵族圈子里,他的行为更是被视为离经叛道,其他贵族们觉得他这样做破坏了贵族阶层的体面和传统,对他诸多非议和排斥,不再邀请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原本那些和他相谈甚欢的贵族朋友,也渐渐和他疏远了,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说他是个“疯子”,放着好好的贵族日子不过,非要去和穷人混在一起。

而托尔斯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因为过于执着于这些外在的“善举”,内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他常常独自坐在书房里,对着烛光陷入沉思,思考自己这样做究竟是对是错,是不是真的能改变社会的不公,还是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意义,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迷茫的大雾之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陷入了深深的精神痛苦之中,这种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后期的创作精力和创作方向,使得他的一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变得艰难起来,好在他的作品依然有着深厚的思想底蕴留存于世,依旧能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个好人本是一件值得称赞且美好的事情,但绝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我们应当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面对那些违背自己内心意愿、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者不合理的请求时,勇敢地说出“不”字。

要学会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去努力追寻契合自己的生活,真实且自信地做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的长河中,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纷繁复杂时,既保留住那颗善良的本心,又不弄丢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本章已完 m.3qdu.com